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退役军人风采录 > "最美"典型学习宣传
“广绣郎”王新元:放下钢枪拿起绣针 穿针引线传承非遗
发布时间:2024-08-08 14:46 来源:新快报、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广州荔湾珠江岸边的信义会馆,藏着一个展示广绣瑰宝的地方——广绣·王新元大师工作室。留心观看,在工作室门口,挂着一块荔湾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点的牌子。

  王新元是国家级非遗广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广州市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戎装在身,他以保家卫国为职责;卸甲归来,他精心耕耘在广绣的一针一线之中,以非遗继承和传播为使命,为广绣的新生探索新的道路,生动诠释了广大退役军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本色。

  西行从军 成为军营男子汉

  王新元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从小与针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姐姐在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店,招收了很多学徒。我八九岁的时候,每逢寒暑假会去姐姐店里帮忙,最初做些缝裤脚边、钉扣子、熨烫等基础的针线活。”慢慢熟练之后,王新元10岁时已学会一整套制衣工艺。到了13岁时,受好奇心的驱使,他跟着表姑学起刺绣,并喜欢上了刺绣。

  然而,男儿郎绣花,让他遭受了周遭异样的眼光。面对偏见,王新元感到委屈和不服气,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就这样,王新元踏上了离家的站台,列车一路西行,经过六天五夜的漫长旅途,窗外的景色逐渐从连绵起伏的青山过渡到辽阔的平原,最后化作了白茫茫的一片,他的军旅生活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开启。

  “进入部队,戎装在身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我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挑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新兵团的三个月,王新元经受住了每天高强度训练的考验,很快地褪去了身上的稚气与脸上的青涩,塑造出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凭借优异的表现,新兵第一年,他就被评为优秀新兵;第二年,他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再回忆起军营生活,令王新元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冬天在新兵连的野外拉练。“凌晨1点,我们在睡梦中被紧急集合的号令惊醒。”新兵们迅速穿衣、打好背包,踩着过膝深的积雪一直跑,直到凌晨5点拉练了近4个小时后,新兵们终于看到了驻地的营房。“太累了!当时我们心里都松了口气,以为很快就能休息了。”王新元说,没想到,就在这时新指令响起:“卧倒!匍匐前进,目标营房!”回到宿舍时,他和战友手脚都冻麻了,脱下的衣服冻得都能立起来。

  “新兵连是最苦的,但是它最能锻炼人,最能培养一个人的韧性与意志力。我发自内心地想当好一名兵,做任何事情都很拼,永远第一个向前冲。”军旅生涯让王新元锻造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严于律己的精神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历练,慢慢地刻入生命之中,让他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获益匪浅。

  潜心学艺 绣出“针”功夫

  退伍后,2001年王新元揣着200块钱南下广州闯荡,求职期间多次碰壁,“当时心里有闪过干脆回家的念头,但我不甘心,想着继续坚持一下,只要找到工作就能留下来”。后来,王新元从月薪400元的保安做起,很快成长为公司的保安队长、保安主管。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在陈家祠看到粤绣名家吴玉珍的广绣作品,“儿时心底的刺绣梦像一颗种子,在这一刻被唤醒了”,王新元当即向粤绣名家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表达了自己对粤绣的喜爱,并要到了联系方式,留作日后拜访。

  第一次踏入梁国兴、吴玉珍夫妇家的情景,王新元记忆犹新。“大师家在佛山顺德,我从广州坐客车再打摩的,花了7个多小时才到他们家。推开门一看,家里坐着的全是女绣娘,她们差不多50来岁,而我当时是个20多岁、瘦巴巴的小伙,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怦怦跳个不停。”

  王新元如同一名闯入者,闯入广绣的大门。这次见面之后,王新元决定拜师梁国兴、吴玉珍夫妇,进行系统的学习。一边打工,一边学艺,一周多次坐7个多小时的车往返广州与顺德,风雨无阻,这是王新元三年学艺的常态。尽管辛苦,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刺绣技术日渐提高,渐入佳境。

  由于长期半工半学,加之对刺绣的痴迷,经常一绣就是十多个小时,王新元积劳成疾。最终,他决定辞去工作,将传承与发展广绣作为其一生的事业。二十余载弹指一挥间,曾半工半读的小学徒,如今已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孜孜不倦 非遗传承不止步

  作为年轻一代的广绣传承人,王新元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与创新。他身体力行,积极拓展广绣新的审美路径,创作专属于自己的刺绣题材。“广绣的传统创作题材是花鸟、木棉、荔枝,广绣要传承发展,就要跳脱出传统题材的局限。”于是,王新元开拓性地以青铜器名画、人物肖像等为主题“入绣”,让广绣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让更多的人认识、欣赏广绣。

  王新元还大胆走“艺术+”路径,与游戏、汽车、文创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他与团队共同努力,开发出一系列带有广绣艺术元素的首饰、台灯、香囊、丝巾、领带、扇子、抱枕、笔袋等,让广绣艺术走出“画框”,走入大众生活;让广绣艺术不仅能被大众“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消费得起”。

  广绣传承,关键在人。“广绣最早的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与派系传承,导致广绣传承队伍老龄化比较严重。广绣的未来在年轻人,我们不能把广绣的门槛设得太高,要主动走出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王新元出资建立了广绣传承基地,长年开展广绣兴趣班、基础班,建立传承培训体系;还通过讲座宣讲、绣品展示、现场教学,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传播广绣艺术。他还在工作室设立了广绣公益教育基地,吸纳残疾人从事广绣工作,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

  “广绣自古是宫廷贡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在采访中,王新元多次表示,广绣的发展、非遗的传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广绣,提高广绣的艺术价值和品牌认知度。买卖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广绣的转型,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广绣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中,让专业的团队分别从事广绣产品设计、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工作,共同把广绣市场这块蛋糕做大。

  “前辈们的坚守,让广绣传承至今。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将广绣发扬光大。虽然现在广绣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我仍将一门心思往前冲、努力干,肩负起传承创新的重任。大家齐心协力,广绣这一古老技艺,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王新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