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长洲街道拥有闻名遐迩的黄埔军校旧址(含东征烈士墓园和海军广州烈士陵园),军事资源集聚、军地联动机制完善。立足新时代双拥工作要求,长洲街道以“三链融合”为抓手,构建“服务精准化、场景品牌化、资源系统化”工作体系,探索出具有黄埔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注入新动能,打造双拥工作示范样板。
一、构建全周期服务链,筑牢关爱保障根基
一是建立常态关怀机制。建立“日常联络+节日关怀+特殊关爱”三级走访模式,在八一、春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四个一”标准化活动(一次上门慰问、一次政策宣讲、一份荣光礼包、一场座谈交流),全年走访慰问辖区内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2300余人次。组建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通过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创新“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困难帮扶、环境治理、国防教育等公益活动28场,打造“退役不褪志”服务品牌。
二是构建精准帮扶体系。建立困难退役军人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早”预警系统,完成辖区内约1100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一人一档”台账,通过网格员上门探访、医疗支出骤增等多途径识别困难对象,链接社会资金,全年精准帮扶32人次,资金使用准确率100%。针对退役士兵复学需求,建立“一对一”政策对接通道,全年协助5名返乡士兵无缝衔接复学,同步整合街道、企业等资源,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2场,实现辖区有就业意愿退役军人100%就业。
三是织密多元共助网络。创新设立驻地现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构建多维度法律保障体系。安排律师现场值班,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服务。在社区设置法律服务点,公开工作流程及律师信息,派发工作站便民服务卡。联合司法所、驻岛部队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定期协调推进工作,组织律师进部队宣讲普法、以案释法。截至目前,该工作站进军营开展座谈8次,协助化解军人军属矛盾纠纷10余次,定向走访排查矛盾20余次。
二、打造多元化场景链,赋能双拥融合创新
一是文保联动筑牢英烈纪念屏障。建立“军地文物共护机制”,联合驻地部队、文旅部门制定专项保护方案,对海军烈士陵园开展全面测绘记录、墙体变化实时监测等9项保护行动。总投入140余万元,完成应急抢险工程,维护修缮工程,形成军地协同、应急与长效结合的文物保护新模式。
二是空间再造培育双拥文化生态。将双拥元素深度融入社区微改造,将“长洲双拥桥”打造成军地协同“连心桥”加快促进长洲岛全面优化提升,建成双拥文化长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入双拥工作宣传内容。打造“红色记忆”“奋斗足迹”“信仰传承”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联动海军烈士陵园、黄埔军校旧址、东征烈士墓园等地标,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三是商业赋能构建惠军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长洲“双拥街”品质,注入了更多的双拥元素,营造出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氛围,整合街区餐饮、零售、舞台演出等多个行业,首批签约53家拥军商户,创建“双拥商户联盟”,为拥军商铺颁发“双拥商铺”牌匾,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三属”凭借有效证件,享受军校剧场购票等8折的折扣优惠,为双拥对象提供看得见的实惠。
三、盘活整岛域资源链,深化军地共建格局
一是做好“深学习”。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和党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纳入街道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计划,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街道、村社干部培训内容,通过网络培训、个人自学等形式,引导全街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管武装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是抓好“大宣教”。充分发挥“大党工委”优势,整合全岛力量,协同构建“街道组织联动、全岛参与、全民受益”的军地共建机制。配合市委保密办、区委保密办和辖内企业签订构建军工保密“大宣教”格局战略合作协议,构建1个军地共建的协调联动机制、组建1支同心多圆的特色宣讲队伍、打造1批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阵地。
三是共建“平安网”。依托军、警、民、企共建机制,携手开展建设“平安长洲岛”活动,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社会治安通报例会等常态化机制,实现日常民情、社情、警情的互通互报,各共建单位及时掌握岛内治安动态,共同分析研判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军警民企协同开展治安联防,加强日常巡逻防控,提高社会面见警率,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