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期间,海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辖内街道组织“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开展“五一”民生服务专项行动。百余名退役军人脱下“橄榄绿”换上“志愿红”,以“社区哨兵”“家园工匠”“应急先锋”等多重身份,在社区楼宇间架起连心桥,于急难险重处挺起硬脊梁,用躬身实践诠释“退役不褪色”的誓言,让迷彩情怀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绽放出灼灼红棉。
银剪传情·爱心入户解民忧
瑞宝街三年前突发脑梗导致全身瘫痪的龙女士未曾想到,住院期间竟有“红棉老兵”携工具上门义剪。杨班长志愿服务队主动对接街道需求,负责人杨献伟带队走进石溪中医院病房,以娴熟技艺为龙女士拂去病榻烦忧。“你们剪掉的不仅是发丝,更是生活的难处!”龙女士含泪致谢的场景,映照出红棉老兵“服务零距离”的温情底色。
(杨班长志愿服务队为住院的龙女士上门义剪)
匠心焕彩·百件家电焕新生
在瑞宝街党群活动中心与社区广场,“红棉老兵”义修队化身“家电医生”,为居民唤醒沉睡的电扇、复燃罢工的热水壶。75件小家电“重获新生”的背后,是老兵们凝神诊断故障的专注目光,是螺丝刀与焊枪交织的匠心情怀。一位阿伯捧着修好的收音机感叹:“老物件里藏着我们的不舍岁月,更藏着你们的赤子之心!”
(“红棉老兵”义修队开展工作)
硬核练兵·防汛铁肩护平安
海幢街“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与应急排民兵展开实战化“三防”演练。垒沙包筑堤坝的动作如战场冲锋般迅捷,操作抽水机的指令声穿透轰鸣,转移受困车辆的号子响彻地库。汗水浸透的迷彩服下,是退役士兵刻进骨子里的应急本能,更是“若有战,召必回”的无声誓言。
(红棉老兵与应急排民兵展开实战化“三防”演练)
扮靓家园·巷陌深处展新颜
华洲街组织红棉老兵志愿者开展爱国卫生月环境整治行动。红棉老兵手持镰刀扫帚,向卫生死角发起“攻坚战”:世联空间后巷沉积多年的腐叶被彻底清除,龙腾十八产业园河岸丛生的杂草化作青绿碎屑。清理12处卫生死角的数字背后,是扫帚划过石板路的沙沙声,是劝导乱扔垃圾居民时的恳切叮咛,更是“让每寸土地都洁净”的执着信念。
(红棉老兵开展爱国卫生月环境整治行动)
共护碧水·河畔长卷绘绿美
南洲街后滘涌畔,10多名红棉老兵组成“生态突击队”,展开河道攻坚:铁钳如精准“排雷”清剿石缝烟蒂,镰刀似利刃斩断芦苇缠结的塑料膜,两边河岸在迷彩身影律动间重现碧波。同步实施“护河渗透战”——入户河涌沿岸商铺,将《倡议书》化作“军民护河作战图”,5家餐饮店现场签订排污承诺,退役军人以战场般的纪律与热忱,织就水清岸绿的迷彩防线。
沙园街白蚬壳码头的“红棉护河队”兵分两路:一组持钳拾捡塑料瓶的姿势宛如战场排雷,另一组发放倡议书时的话语比春风更暖。当100多份宣传单化作居民窗台的温馨提示,6包河道垃圾变作分类箱的规范归宿,退役军人们正以躬身守护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生态篇章。
(红棉老兵开展护河行动)
这场专项民生服务行动,既是海珠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化“退役军人+”社会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退役军人价值重塑的立体宣言。从义剪队“一剪一梳”的温度到义修队“一焊一铆”的精度,从防汛演练“沙包铁闸”的力度到河岸清理“一草一木”的细度,退役军人正以特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奉献性,在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注入“兵能量”。这个“五一”,退役军人以别样方式重返“战场”,在服务民生的一线阵地,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海珠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