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广州屹立在祖国南疆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这里既国际,又乡土;既现代,又传统;既温柔,又刚劲;既闲适,又奋斗……
也许,正是这样的人文性格,积淀出这座城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和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厚重底蕴。
这里是广州,此处最“广州”。
既国际,又乡土
广州以包容的胸襟融汇八方文明,中西方文化在此相得益彰,成就长盛不衰的传奇。
“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在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笔下,广州是一个因世界贸易而繁忙、融合了各方外来文化的城市。
夜幕下的珠江两岸流光溢彩(2023年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于广州,靠着勤劳和智慧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2010年,坦桑尼亚商人塔米姆来到广州追梦。13年后,他已成为一家货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并被选为广州坦桑尼亚商会主席。
广州既国际,又乡土。粤语保留古汉语元素最多,同时吸收英源外来词也最多。粤语中商店“士多”是英语“store”的音译,这种自成一派的鲜明风格,显示出粤语的巨大包容性。
漫步越秀和荔湾老城区,骑楼随处可见。这种由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可避风雨防日晒,其跨出街面的部分,还可弥补室内空间的不足,特别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市民可于此从容逛街、购物、休闲。风雨无阻地保持稳定的商业流量,是骑楼背后清晰的商业逻辑。
中西交汇还在广州碰撞出绚烂夺目的艺术高峰——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秉承“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原则,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兼工带写、彩墨并重,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每逢端午,位于广州CBD的猎德村就会有一种奇景:珠江之上,鼓声铿锵中,“包租公”们合力划船赛龙夺锦,租房客们聚集在两岸大声呐喊加油鼓劲,如此奇异又如此和谐。
位于广州CBD的猎德村村民进行龙舟训练,备战端午龙舟赛(2023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在珠江新城上班、租住在猎德村的李运就曾是岸上呐喊的一员。在他的眼里,广州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人们,都能在这里和谐相处并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里有众多产业,只要有梦想都可以融入这里,安居乐业、开枝散叶。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成为国内最早接纳外来工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广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让外来人口全方位融入羊城。以“广式”包容,全力构建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所有外来人员、资本和企业都能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中,正是广州的成功密码。2023年1至5月,广州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5家,实际使用外资超208亿元。累计在穗投资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
一年多前将公司总部搬到广州的陈立说,广州的包容是平等以待和内心认同。如同广州人对地标建筑广州塔的称呼——“小蛮腰”,不膜拜不低视,就像是看见心中的姑娘,亭亭立于珠江之岸,生发出内心的欢喜。
夜幕下的珠江两岸流光溢彩(2023年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既现代,又传统
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从此,昔日南蛮之地,成为千年商都、开放之所。
在珠江广州白鹅潭段宽阔的江水之畔,34层高的白天鹅宾馆矗立在青翠的花草树木间,似绿水环绕的白玉屏风,又如展翅欲飞的洁白天鹅。
这是内地首家中外合资的酒店,也是广州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标志性建筑。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是外国客商和政要到广州时落脚地的必然之选,客人中有超过九成是外国人。40年来白天鹅宾馆接待过超过40个国家的150余位元首和王室成员。
莽莽珠江水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横贯2000多公里,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壮阔景象。位于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广州在地理位置上连江通海,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如今的对外开放窗口,广州港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少见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汤显祖诗赞:“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
珠江水的流量亦是财富的流量。千年来,商都品格日益成型,开放传统也历久弥新。唐代时,市舶司首次在广州设立。《旧唐书》中“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是官方历史文献对广州对外贸易盛况的权威记载。明清时,诗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里“十字门开向二洋”“银钱堆满十三行”等诗句,描写出当年广州的繁华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广交会承担起对外开放“窗口”的使命。
第133届广交会在新冠疫情发生后首次全面线下举办(2023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如今,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的“窗口”和“晴雨表”。今年4月,第133届广交会在新冠疫情发生后首次全面线下举办,吸引了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参会,近13万名境外采购商飞越重洋来到广州。万商云集凸显广州对外开放高地的吸引力。
今年上半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值达5450.12亿元,同比增长8.8%。在不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广州近年来着力推进外经贸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南沙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广州珠江江畔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2023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既温柔,又刚劲
水乡广州富有水的温柔,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更是广州万亿元级经济体这一成就背后的精神支柱。
“靓仔,要把头盔戴好,不然就一直跟着你”“白色小车,天青色等烟雨,而你等来了我,你停在这里干什么呢”……广州交警梁佳昕执法时的温柔喊话,让人窥见了广州人的温柔。
生活在水乡之中的广州人,有被水深深影响的柔性。在花城一年四季的繁花锦绣、姹紫嫣红中心情愉悦的广州人,对这个世界往往温柔以待。
市民在广州市恩宁路骑楼街逛街、购物(2023年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广州是一座温柔的城市,但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广州又是刚劲的。
四月芳菲天时,站在广州老城市中轴线起点越秀山上望去,高大密集的大榕树、芒果树间,不时有一树火红跃出片片青葱,如燃烧的炽热火炬。这就是木棉,广州的“英雄花”,温柔的花,有不屈的骨。
广州三元里抗英是不会被遗忘的英勇事迹,从广东出发的北伐战争是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高潮的革命斗争。在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披甲上阵,被誉为“国士无双”。
4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以敢“第一个吃螃蟹”“饮头啖汤”而闻名。1978年,广东以广州为试点,放开部分蔬菜、塘鱼河鲜价格。20世纪80年代,广州诞生了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第一批万元户和第一条个体户商业街。
眼下,大胆创新的广州正继往开来大步向前。2022年,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增长13.7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12%,成为实现连续8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已成为广州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正不断布局。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正朝着人类健康方面的难题进行科研攻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挂牌运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可燃冰试采、“天河二号”超算应用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认为,广州之所以能领风气之先,是因为这里的人思维、心态都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进行敢为人先的创新。
既闲适,又奋斗
低调务实,成就了一座活色生香的烟火之城,一座一步一铿锵昂首迈向未来的希望之城。
广州有一种流行文化——“叹早茶”。这里的“叹”字,是品味、享受的意思,喝个寻常茶,能品味出悠闲、淡定的生活情趣。
煲汤,更是每个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无法忘记的广州印记。在“美食之都”广州,人们爱吃、会吃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丰富时鲜的河海食材在“万物皆可煲”的技艺里变成美味的靓汤。天南地北的梦想,也在广州兼容并包的“大锅”里,小火慢炖成美好的生活。
这里白天是花之城,夜晚是灯之海。当夜幕掩去城市里燃烧的木棉、红艳的勒杜鹃和多彩的紫荆花后,珠江两岸就铺开流光溢彩的画卷,绚烂的霓虹中一艘艘游船,是这座城市强劲经济中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符号。
广州市区珠江两岸风光(2023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2年,广州再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广州第5次得到这一殊荣。
人民幸福、文化繁荣。动漫、游戏、数字文创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粤剧、广绣、醒狮等非遗文化也焕发新光彩。坐落在广州凤凰山麓的文化新地标——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在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风格中蕴含着“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的理念。
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在《岭南新语》中用“淡定”和“生猛”两个词来形容广州人,一方面是广州人懂得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广州人生活节奏很快,头脑灵活,敢为天下先。
“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是广州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祖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而来,把最美好的年华挥洒在这里,从而成就了广州这座奋斗的城。物质富有、精神富足正成为新时代广州的新品格。
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对面,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文化巨轮”即将完工,将成为岭南文化的又一标志性建筑。这一承载着岭南文明、中华文明的“文化航船”,正载着广州的希望,奔向大海,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