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元:放下钢枪拿起绣针,致力传承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23-10-07 09:50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军营磨炼了我的毅力和韧性,多少次我觉得很苦很难时,最后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从侦察兵到绣花郎,广州市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王新元实现了“华丽转身”。他坦言,“如果没有部队两年的磨砺,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如今,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思路,不断拓展广绣新的审美路径。
◉军旅磨砺:做一件事就要拼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王新元与刺绣结缘,起于儿时。“母亲说你学一门手艺起码不会饿死,出去打工也有一技傍身。”1990年左右,他就跟着家人学裁剪缝衣。表姑是他的刺绣启蒙老师。“看见她在白布上绣的动物,很漂亮,我才意识到原来针线下,还有这样华丽的世界。”他对刺绣越来越感兴趣,开始苦练技艺。
然而,与活跃在运动场上的同龄男生相比,喜欢刺绣的王新元显得格格不入。为此,他承受了太多的异样眼光。王新元感到委屈和不服气,决心参军入伍,“去最远最苦的地方当兵,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
就这样,他来到祖国大西北,成为一名侦察兵。军旅生活充实辛苦,艰苦的训练逐渐褪去他身上的稚气,也塑造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新兵第一年,他就被评为优秀新兵,第二年,他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提起军营生活,令王新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在新兵连的野外拉练。“那是冬日的一个周末,凌晨1点,我们在睡梦中被紧急集合的号令惊醒。”新兵们迅速穿衣、打好背包,踩着过膝深的积雪出发了。直到凌晨5点,在野外拉练了近4个小时后,新兵们终于看到了驻地的营房。
“当时我们心里都松了口气,以为很快就能休息了。”王新元说,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新指令响起:“卧倒!匍匐前进,目标营房!”回到宿舍时,他和战友手脚都冻麻了,脱下的衣服都能立起来,“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汗水,全都冻住了。”
20多年过去了,新兵连的这幕仍深深烙在了王新元的脑海里。他说,“这辈子都忘不了,部队教给我‘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做一件事就要拼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非遗传承:让广绣艺术能被大众“看得见摸得着”
退役后,王新元揣着200块钱南下广州闯荡。从月薪400元的保安做起,他很快成长为公司的保安队长、保安主管。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王新元在陈家祠看到粤绣名家吴玉珍的广绣作品。“她绣的不是传统的荔枝木棉,而是山水、人物肖像。这个让我很震撼,心灵触动很大。”从那时起,王新元心底的刺绣梦被唤醒了。他决定跟着梁国兴、吴玉珍夫妇好好学习广绣。
从最初边打工边学,到后来毅然辞职专心练习,王新元如饥似渴地汲取刺绣技艺。如今回忆这段时光,王新元感慨万千,“经常在绣架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肚子饿得不行了,才发现天都黑了,午饭还没吃。”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随着刺绣技艺稳步提升,他开始寻求变化,探寻独特的艺术语言。
怎样提高广绣非遗项目的生命活力?在王新元看来,发扬广绣文化,“传承是基础,创新才能发展”。跳出传统,他首先把目光瞄向博物馆里的文物。直到2006年,他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众多青铜器文物后深受触动,回到广州便开始着力研究青铜器,耗时一年多创作了第一件以青铜器为对象的广绣作品。
除了创作栩栩如生的文物、生肖主题刺绣作品,王新元还大胆将广绣与科技、游戏、汽车、文创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一系列带有广绣艺术元素的首饰、台灯、香囊、丝巾、领带、扇子、抱枕、笔袋等,将广绣艺术带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让广绣艺术能被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消费得起”。
一针一线,传承千年……日前,在康有为纪念小学举行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王新元带领孩子们感受广绣的前世今生,近距离欣赏精彩作品。近年来,他从基础研究、师资培训、编写教程、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构建各学段、全方位的广绣教育,全面推进广绣在校园中的传播实践,致力于广绣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
“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王新元感慨道,他会在推广传播广绣技艺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让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