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局动态
抗美援朝老兵伉俪:为了庆祝从朝鲜凯旋,他们为儿子起名“朝凯”
发布时间:2023-07-27 17:46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在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每每回首那段烽火岁月,忆起胜利的那一天,已过鲐背之年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姚剑辉难掩心中的激动。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家里,众多彩色照片中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姚剑辉与丈夫董燕1953年在朝鲜西海岸的留影。

  在艰苦卓绝的战场上,两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收获了爱情,结为伉俪。1954年,姚剑辉回国在锦州生下儿子。为庆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夫妻俩给儿子起名为“朝凯”,寓意从朝鲜凯旋。

  保家卫国,偷偷参军主动请缨赴前线

  “那时候年轻,我就是要去参加革命,为广大群众谋幸福。”提起参军入伍的初衷,92岁的姚剑辉感慨地说。

  时光回溯到1949年,不满20岁的姚剑辉在湖南益阳的县立中学读书。在女生指导员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她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党爱国的红色种子。湖南解放不久,她看到了一则征兵消息,便瞒着家里人与几名同学一起偷偷报名参军。

  “当年参军还要考试,题目就是问你为什么要参加解放军。”姚剑辉说,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后,她在部队卫校学习医学护理知识,因成绩优异被评为“模范学员”和“优秀共青团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自告奋勇上前线。“我主动申请入朝,向组织提交申请书,并庄重地按下指印。”

  在姚剑辉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格外沉重。“为了过江到朝鲜,我们足足走了8天。”姚剑辉说,面对敌机的接连轰炸,出于安全考虑,部队选择晚上趁着夜色绕山路急行军,白天就组织挖防空洞或掩体。“不少战士的脚板上都起了大水泡,我们用马鬃毛为他们挑水泡,尽可能缓解伤痛,让其更快速地奔赴前线。”

  “我1米68的个头,身体挺好,有些战士崴脚了、闪到腰了,不方便负重行走时,我还帮他们扛过枪或者米袋。”姚剑辉比划着说,米袋里装着炒面(炒米)磨成的粉,还有硬邦邦的压缩饼干,“这些就是我们行军随身携带的干粮”。

  尽管条件艰苦,姚剑辉和战友们一路上克服种种困难,星夜兼程奔赴一线。

  救死扶伤,在战地书写别样芳华

  伤口感染、断手断脚、大出血……抵达前线后,姚剑辉作为战地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在人手和药品经常不足的情况下,救治伤员过程中不断遇到挑战。

  有时,志愿军医务人员需要到村子里救治被燃烧弹烧伤的当地村民。一次,姚剑辉和两名战友前往村子救治村民,在路上遭遇敌机的轰炸。为了保护宝贵的药箱,她立即连人带药箱躲进麦地里,不久炮弹就落在不远处,炸出一个巨大弹坑。“当时应该要立即离开、隐蔽,但我又想保护医疗器械和药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姚剑辉庆幸自己命大,“爆炸溅得全身泥,以为自己要被炸死”。

  还有一次夜间巡诊,姚剑辉为一名腹泻的战士送药后不久,防空洞就被敌机轰炸、扫射……“要晚走十分钟,就被敌机轰炸了。”姚剑辉说,在战场上,她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抗美援朝期间,令姚剑辉印象最深的是上甘岭战役。那段日子里,她忙碌到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每天送来的伤员一波接一波,医护人员为每名伤员包扎处理,经常工作到很晚才会吃一点压缩饼干和炒面充饥。“连续一个星期我每天只睡了三个小时,闭上眼睛躺一下又要起来投入工作。”

  “对于四肢受伤的伤员,为了避免进一步感染,会把他们的手臂、腿部锯掉……”姚剑辉的声音低沉了几分,轻叹道:“锯了,一辈子就是残疾人了,(他们)才二十几岁。我的心情很难受,但当时为了救命,没有办法。”

  在这场战争中,姚剑辉挽救了很多战友的生命。她至今仍记得,一次,阵地抬来一位大出血的重伤战士。因失血过多,伤员快要进入休克状态,但当时的血浆已经用完。情急之下,她想到自己是匹配的血型,于是毫不犹豫输了300毫升血给对方,顺利完成了手术。“在输血后感到有些眩晕,但挽救了一个战友的生命,我内心感到很欣慰。”

  结缘战场,他们携手同行近70载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姚剑辉因个人贡献突出荣获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和小功各一次。

  在朝鲜期间,她不仅挥洒着自己的热血青春,更找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挚爱。“当时,立二等功的女战士比较少,我突出的表现吸引了他。”姚剑辉说,战争结束后,经战友介绍,她和董燕相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董燕主要负责安排抢救伤员、修建铁路等后勤战地服务工作,多次冒着敌军的炮火,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身处同一个战场浴血奋战,又有着共同的信仰,缘分将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联系起来,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们在朝鲜举办了没有仪式的婚礼。“两个单位的年轻人办了一场联欢会,就当是大家为我们庆祝结婚了,后来回国才补办了结婚证。”

  硝烟弥漫的战争终于结束,部分志愿军官兵从朝鲜回国。为了帮助饱受战争摧残的朝鲜恢复建设,姚剑辉和董燕继续留在朝鲜,为志愿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也为驻地朝鲜人民做些医疗服务工作。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竖起起大拇指,经常给志愿军送各种小菜,联谊会上(我们)和老乡们载歌载舞。”忆起当年与朝鲜人民的鱼水情,姚剑辉仍历历在目。1954年,她回到国内在锦州生下儿子。为庆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夫妻俩特意给儿子起名为“朝凯”,寓意从朝鲜凯旋。

  从部队转业后,姚剑辉成为专业医务教育工作者,担任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校长,离休后又受聘到广东省卫生厅医学教育研究委员会工作,从事医护教育工作40余年,多次获得“优秀医学教育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如今,两位九旬老人已牵手走过近70载。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几乎每天都遭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从未有过退缩。“当时,只想着怎么把敌人赶出去,保卫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姚剑辉坦言,70多年前那段烽烟滚滚的岁月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我们也算是人生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