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局动态
“粤藏双拥共建——关心关爱十八军老战士及功臣模范”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29 18:07 来源:本网

  为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加强做好粤藏手牵手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巩固粤藏双拥共建成果,持续提升广大优抚对象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同营造拥军崇军社会氛围。11月14日-21日,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林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支持开展“粤藏双拥共建——关心关爱十八军老战士及功臣模范”活动,为16名慰问对象提供每人1000元慰问金和米、油等慰问品。

  图片4.png

粤藏双拥共建慰问金

  图片5.png

粤藏双拥共建慰问品

  慰问活动由林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孙辉带队,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援藏干部樊晓敏和韶关市始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援藏干部林雪华共同组成慰问工作队。慰问活动覆盖林芝市六县一区,路程总里程1800公里,走访慰问十八军老战士、参战人员、戍边模范、自治区双拥模范等功臣模范和优抚对象。

  图片6.png

十八军老战士黄德华老人

  在黄德华老人家中,我倾听老人的故事。时间回到60多年前,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他正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步兵1百发子弹,10个手榴弹,1根步枪,一把刺刀,就是这些。(被子弹)打到后,自己包扎。”条件艰苦,战争残酷,必须打赢这场保卫战成了当时黄德华和战友们的唯一念想。就是拿着最简陋的武器,怀揣着这样最朴素的想法,靠着血肉之躯,黄德华和战友们赢得这场战争。

  因为是战争的亲历者,敌我经济、军工实力的悬殊差距深深的刺痛黄德华的心。退伍后,他选择留在雪域高原,建设新西藏。戎装虽脱,初心不改。一锹锹土,一粒粒种子,一棵棵果树,黄德华和留下来的战友们秉承着军队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使命。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种子发了芽,果树开了花,荒土变了良田,雪域成为江南。

  图片7.png

十八军老战士彭玉春老人

  彭玉春,1960年参军离开四川老家,跟随部队踏上了进藏的军旅。在人生最青春年少的美好年华,彭玉春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四川盆地到雪域高原,30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遭遇到的困难、险阻不言而喻。“爬雪山、修路、遭遇特大雪崩、强烈的高原反应”是老人家回忆起十八军进藏时最深刻的印象,带着“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的铮铮誓言,修路、搭桥、平叛、建设,彭玉春与战友们将青春奉献给藏地高原,为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老人家说道“当年进藏不仅要克服种种自然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克服语言困难,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苦学藏语。只有语言通了,才能更好的和当地老百姓交流。”从战场上下来,彭玉春并没有立马回去老家,他响应国家号召,留在了西藏。在园艺队开荒,在农场开拖拉机,参与中尼公路建设。他说,作为共产党员,这是他应该做的。

  图片8.png

戍边爱国拥军模范达次仁

  达次仁,1998年出生,珞巴族,2019年荣获戍边卫国勋章。2017年,达次仁服役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在部队,除了日常训练,他还接到一项光荣的任务,就是守边护边,守卫着祖国的神圣领土。“插国旗和拍照是为了让对面的人知道,这是属于我们的土地,感觉很光荣。海拔4500米,天气很冷,一般都是零下30多度,我有1米83,雪下得厚的话,(厚)到我腰。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你要符合那个条件,你要有那个体力,挑出来才能去巡逻。”

  趟过冰河,翻越山岭。来来回回,不分昼夜。凭着良好的体能条件和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从军两年的时间里,这样的巡逻,达次仁一次都没缺席过,获得戍边卫国勋章。2019年达次仁退伍回到家乡米林县南伊乡才召村后,积极加入村里的民兵队伍,继续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着祖国的神圣领土。

  图片9.png

一等功臣扎西旺堆

  扎西旺堆,1994年12月参军,2006年12月退役。2000年4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紧急号令,扎西旺堆和支队抢险救灾官兵赶赴易贡一带发生的特大型山体崩塌事故现场参与救援。救援持续两个多月,在此期间,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先遣部队出色的完成任务;2000年6月12日至13日,他带领营救分队在迫龙一带寻找抢险中失散的交通一总队战士,受到自治区抢险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2000年8月荣获“一等功”。

  图片10.png

中印自卫反击战老战士巴桑

  巴桑,1956年参军,进入部队,巴桑凭着自己勇敢、好学的那股劲,很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因为是一名本地人,他熟悉路线、善于沟通,曾多次作为向导、翻译出色的完成部队指派任务。“鲁霞、丹娘、南伊,我都进去过。(山)底下气候比较好,山顶气候差得很,风也大、雪也大,雪有这么深”边境线上崇山峻岭,海拔较高,即使是盛夏也会寒气逼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巴桑钢铁般的军人意志。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巴桑以一腔热血和豪迈之情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俘获了达旺战役中敌方的最高将领。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他获得二等功。而提起荣誉,他却将此归功给自己的战友。“领队指挥得好,战士干劲也比较大。(大家都)不怕死,不怕累。”

  抛头颅洒热血。在部队里前前后后共参与了多少场次的战斗,巴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参与战斗的初心,他都牢记于心。“一定要爱党、感恩党,做每件事都要对得起党”是巴桑老人说得最多的话。巴桑和战友们正是心怀着这样的崇高信念,一次次的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用鲜血和汗水换来国家领土的绝对完整。现在,巴桑家里还保存着三次二等功和一次三等功的奖章。沉甸甸的勋章,既是崇高荣誉,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

  图片11.png

中印自卫反击战老战士白杨

  年近80,昔日的战地护士白杨,双腿不再利索,眼睛也失去了光亮。可是提起那段部队的经历,她仍然刻骨铭心。“我们医院是先遣部队,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我们抢救伤员。”白杨老人出生于1942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白杨与姐姐央宗、妹妹特吉三人同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组织选送至成都学习。1962年,白杨被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四三医院工作,到前线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一年,白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最好的,是我们穷人的救命恩人。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党的事业,对不起人民对我的培育。”怀着这样的信念,白杨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地护士。哪里最危险,哪里伤员多,她就往哪里去。在近20年的军旅生涯中,白杨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其中三等战功1次,多次获得“五好战士”“五好护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1967年,白杨作为驻藏部队代表,到北京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图片12.png

十八军老战士罗泽培

  罗泽培于1939年在昌都邦达出生,青年时期曾在延安学习。1959年,罗泽培入伍,先后参加了1959年的平息叛乱和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几经战火,终于迎来胜利。但是战场上的拼杀和残酷,成为罗泽培不敢忘、不能忘的记忆。“(地雷)树上挂的也有,地里埋的也有,路根本过不去,一走就爆炸。炸死了好几个同志。我们绕树林,有雪山没有路,过不去,没办法走。我们给上级汇报,上级派工兵来,工兵来排雷,一个个(地雷)取出来。”如今,硝烟早已散尽,老战士罗泽培的身上,参战时留下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而在英雄老兵罗泽培的心里,这些伤疤更像是一枚枚印记,记录着那些年与战友生死与共的激情岁月。

  通过本次“粤藏双拥共建——关心关爱十八军老战士及功臣模范”活动,让我们能够走近参战老兵和功臣模范,倾听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话语讲述“老兵”精神,在军营,他们是强军路上的可靠支撑,退役后,他们是复兴路上的先锋战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忠诚。在广袤的边境线上,有千千万万的“达次仁”,肩负着卫国戍边的职责,践行初心使命,无愧,无憾,亦无悔。

  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用智慧和汗水、鲜血和生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深藏功名、本色不改,脱下戎装,骨血里也浸染着永恒的忠诚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