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花都区,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岁月的沉淀让他的人生故事厚重而动人。他叫王浩,1926年出生于广东省惠来县一户贫困家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年轻的王浩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东江纵队的一名英勇战士。他跟随部队辗转各地,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民族解放事业抛洒热血,用青春和勇气书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战争结束后,王浩脱下戎装,选择扎根地方,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今,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兵在花都区安享晚年,过着平淡却幸福的日子。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再到温馨的晚年生活,王浩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奉献,他的故事,是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香江赴战:投身革命展豪情
由于生活所迫,王浩十几岁时就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前往香港谋生。在日本铁蹄肆虐香港的黑暗岁月里,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进步活动,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道,在中共香港地下组织的周密安排下,毅然踏上追寻光明的征程。1948年2月,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他终于抵达东江纵队江北支队位于从化的营地。王浩被编入第四团一连三排任战士,由于政治思想觉悟高,各方面表现良好,同年4月,经三排王慕佳排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部队多次参加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的战斗,表现非常英勇。有一次,在佛冈从化交界的山区发生了敌我遭遇战,作为前哨队员的王浩同志与战友们首先发现了前来搜捕的敌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他们当即决定占据山头有利地形,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掩护后面的队伍安全转移,避免了部队遭遇重大损失。经历了严酷的战斗洗礼,王浩同志在部队快速成长,因作战勇敢,表现优秀,先后担任班长、代理排长等职务。
当兵时期的王浩
洛场戍卫:狮岭剿匪显智勇
1949年10月13日,南下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到花县北郊外围,王浩所在部队基于熟悉当地情况,作为引导队随43军128师参加解放花县的战斗,在主力大军继续向南追敌,解放广州后,担负起花县境内的各项安保工作。由于当时花县辖区内反动势力残余及匪患未清,为巩固新生政权,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展开剿匪斗争,原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四团改编为公安营,王浩同志所在部队驻守在花县洛场,主要是负责看守犯人,期间也配合其他队伍在花县境内的剿匪战斗。当时花县狮岭的土匪数量不但多,且气焰嚣张、顽固抵抗,剿匪斗争形势较为严峻。在一次狮岭剿匪战斗中,部分土匪利用掩体、房屋等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如强攻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王浩同志仔细观察战场环境,敏锐地发现土匪藏身之处周边堆放着较多的禾杆草,他机智地举起手枪连续射击,引燃了禾杆草堆,火势不断蔓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这帮土匪终于支撑不住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转战金融:扎根地方践初心
随着花县“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工作完成,王浩同志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于1953年4月奉花县县委委派,到中国人民银行花县支行炭步营业所主持全面工作,1972年6月正式从花县人民武装部转业,结束24年多的军旅生涯。王浩同志转业后继续留在炭步营业所任主任,直至1986年10月从花县农业银行离休。离休后,王浩同志依旧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关心国家时事,生活上一直保持着部队时形成的作风:勤俭节约、作息规律。王浩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中,曾多次放弃提薪名额,把名额让给其他生活困难的同事,薪资基本维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资级别。王浩同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现在幸福安宁的生活,是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每当忆起昔日那段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忆起先后牺牲在花县剿匪战斗中,同是从香港赴内投戎的黄星儿烈士、中区特派员陈海滨烈士,老人脸上都充满了对昔日战友的无限哀思,这份战友情、朋友义,深植在王浩同志的心里,也成为他工作生活中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花县支行委派书
图片摄于1989年——王浩(二排右5)
百年回望:赤子丹心映征程
王浩同志自农家寒门起步,在党的光辉思想照耀下破茧成蝶,于部队熔炉中百炼成钢,在组织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到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他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投身时代洪流,用热血与汗水镌刻生命。跨越新旧中国的百年,他既是历史巨变的亲历者,更是民族复兴的推动者。从饥寒交迫的苦难记忆,到丰衣足食的幸福图景;从满目疮痍的山河破碎,到巍然屹立的东方气象,他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目睹着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回首来路,那些披荆斩棘的艰辛、夙兴夜寐的付出,在如今的盛世图景前,都化作了最珍贵的勋章,诉说着信仰与坚守的永恒价值。
回眸过去,沧桑百年,感恩于党,今生无悔。
纪念勋章是对百岁老兵戎马一生的崇高礼赞
花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2025年春节慰问王浩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