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MB2C90936B/2025-00112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成文日期: 2025-03-19
名称: 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3-19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5-03-19  浏览次数:-

  2024年,我市退役军人工作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奋斗激情,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奋进作为、奋发有为,对照“指标、对标、目标”三标抓落实,加速提高服务备战打仗能力,精准提升退役军人服务质效,有效发挥退役军人“五种力量”,聚力开展矛盾问题攻坚化解,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基础更加巩固、成效更加明显、斗志更加昂扬,各项重点任务取得较好成效。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退役军人航向引领好。一是强化党委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筹备召开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布置工作任务,下发实事清单,凝聚整体力量。坚持高位推动,提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精神。邀请各成员单位赴西藏、云南、南海走访慰问驻藏、边防、海岛官兵、赴珠海参观第15届航展、进军营过军事日,邀请驻穗官兵参观广州优秀企业。二是优化工作运行体系。建立完善军地合署办公机制,健全部门专题会商、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等协同机制,系统联动、军地合力的工作运行体系逐步健全。充分发挥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资源,逐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部门主导、服务体系支撑、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细化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制定推进广州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规范,编印《广州市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联合市教育局、广州警备区印发《广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细则》等文件,体现广州尊崇尊重、服务保障并重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一是深挖转业安置潜力。转业军官、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阳光安置”办法进一步优化完善,注重加强岗位征集,深度挖掘各类单位企业优质岗位,促进“有岗可安”转向“优岗可选”。强化军地合署办公,创新前置转业军官档案集中审核工作,实现“分工负责”转向“合力共为”,转业军官95%以上安置到公务员(参公)岗位,“1927”工作法在全省推广。二是做细军休服务保障工作。巩固三年移交工作成果,健全军休人员常态化接收安置机制,圆满完成接收安置任务,省厅简报专刊刊发我市经验做法。做好接收军队退休职工和文职人员准备,深入开展调研摸底论证。加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建设,深入推进“三个一”提质工程,军休老年大学正式揭牌并开班教学。印发全市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推进军休工作均衡发展提升。军休干部医疗保健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首次组织80名军休功臣跨市疗养,军休服务管理“六链”工作法和“无忧军休”品牌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肯定。三是多维组织学历技能培训。遴选4所高职院校7个专业合作开展退役军人现代学徒制试点,做好退役军人免文化课考试“专升本”宣传,237名入读高职,392名入读本科。适应低空经济人才需求,组织36名退役军人参加为期一个月无人机操控订单培训。推荐59名退役士兵参加“广东军匠”培训,13名退役军人参加“广东军创”初创企业经营者培训及乡村振兴双新双创培训,组织30名退役士兵参加市关工委城市创业培训班。首次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助力340名转业军官在“985”高校培训基础上实现角色转变。

  (三)倾尽真情帮扶援助,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好。一是服务备战打仗扎实推进。全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协调解决某部队所急需的1600套板房,支持某部队高压线迁改入地。联合海军广州基地成功举办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双拥共建暨“广州舰回家乡”系列活动。完成市主要领导参加“党政领导话双拥”节目录制。与西藏某边防连队开展“城连共建”,建成“铸魂广场”、巡逻驿站,邀请该部官兵代表来穗荣誉疗养。提升军供保障能力,高效完成多批次跨区域重大保障任务,受到军地领导一致肯定。用心用力解决后顾之忧,对1570名军人子女落实教育优待政策。二是优待抚恤政策落地见效年内2次启动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覆盖2.6万余名优抚对象,共计发放660余万元。创新退役军人优待定点医院合作模式,全市累计退役军人优待定点医院34家,共计为万余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质优惠医疗服务,累计实现个人自费部分减免约120万余元。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稳步升级。以“四如”标准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遴选95个基层服务中心(站)申报建设打造标杆站点、红色站点、补强站点和支前站点。深化“新华—新田”跨省服务保障模式,开展退役军人事务员培训评价试点、全国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思政工作试点、高校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竞赛,部、省和兄弟城市共300余人现场观摩。严格落实“凡进必训”“下跨一级”“全员覆盖”要求,累计组织市级业务培训1800余人次,不断提升服务体系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全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管理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永和担当”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四)把稳思想政治方向,把退役军人教育管理好。是加强思政阵地建设。周密谋划实施全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基层试点工作,黄埔区设立市民学院永和旗山分院,由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组织运营,融合社区民主议事、两邻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发展为一体,为全国退役军人思政工作发挥先行先试示范作用,为探索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党员教育管理和助力基层治理提供创新经验。深入推进全市军休干部“六好”党支部示范创建活动,打造军休干部思政教育新高地、精神文化新园地、作用发挥新平台。二是深化典型带动。持续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树典型宣传,我市退役军人杨利勇被表彰为2024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钟才雍被表彰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广泛宣传退役军人谭建鹏下水救人、王国梁在沥心沙大桥桥面断裂时紧急拦车避险等见义勇为事迹,弘扬正能量。深入开展退役军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结对数量超过9000对,帮扶覆盖人数近1.4万人,近80%的帮扶对象思想生活得到改善。三是弘扬英烈精神高标准完成广州起义纪念碑修缮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9·30”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圆满完成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中国台湾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中国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等祭拜黄花岗烈士服务保障任务。持续开展“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系列活动,开展24场次“红棉舞台”演出,青少年巴士学堂等研学活动近90场,探索与学校共建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思政教育新模式,送教送展进学校进单位累计超过20000人次。将广州起义部分英烈展陈送到福建龙岩市,采取“‘云’直播”的方式连线贵州省毕节市中小学校,首次探索英烈宣教跨省输出。持续提升英烈讲解员队伍能力素质,我市讲解员在广东省第二届英烈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积极参与2024“八一建军节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系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获全网话题超25亿次、直播视频累计观看量8000万次的关注。全年官网官微发布稿件约1800条,政务信息在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排名第一。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好。一是激发就业创业力。深化打造“戎归羊城”品牌,全市共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28场,成功举办广佛中肇清退役军人及军嫂区域招聘活动。打造就业助力矩阵,链接人社部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设立退役军人“家门口”就业驿站;落实退役军人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延长2年政策,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创建24家市级退役军人创业孵化、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其中2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基地。加大创业立体扶持,召开金融服务军创企业对接会,研究推出专属金融产品;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展销平台,组织“广州军创”参加第2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个军创项目获第三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自主就业士兵适应性培训工作在全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二是发挥“兵支书”“头雁”效应。推动优秀退役军人依法依规进入基层“两委”,成长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排头兵”“领头雁”,组织710余名“兵支书”参与能力提升示范培训,持续推进深化乡村治理成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目前,全市约2299名“兵支书”“兵委员”活跃在基层治理、“百千万工程”一线。三是擦亮“红棉老兵”志愿服务品牌推动“红棉老兵”成为全省队伍最多、人数最多、党员最多的志愿服务品牌,全年累计开展活动2万余场次,服务群众93万余人次,并获2024年广州“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奖”。成立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智库,推出“兵心行动”主题志愿服务,培育各区志愿服务项目103个,各级“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全省首届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广州红棉老兵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期间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

  (六)聚焦烦心事忧心事,把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好。一是狠抓基层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信访法治化工作,指导全市2998个基层站点组建超6000人的“信息员+代办员+荣誉指导员”基层骨干队伍,多维度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是提升服务纾困解难。增强帮扶救助实施力度,通过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资金、链接社会资源等对生活困难退役军人进行帮扶援助,加强走访、回访、常态化联系,实效纾解退役军人实际困难。常态化开展走访、回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和百岁老兵300余人次,为全市71名困难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申请拨付应急救助资金超过180万元。三是健全多元帮扶体系。积极链接爱心企业资源,做大做强红棉老兵关爱基金,推动基金大盘子从不到30万扩大到近800万,为因重大疾病、下岗失业、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致困的退役军人开展帮扶救济。

  (七)推进自身建设管理,把退役军人工作落实好。一是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各项重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召开机关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基层解难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个党支部获评2024年“穗直先锋·四强党支部”。创新运用“党建+中心工作”形式和载体,机关党建工作深入融合退役军人工作,在第二届金穗杯服务创优项目中获三等奖。开展“竞标争先”“比武打擂”活动以及“亮诺亮绩亮牌”行动,推动各级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功能。二是持续整治作风建设。严密组织开展“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对退役军人基层服务工作机制不完善、材料重复上报等问题,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探索建立“一张表”信息管理模式,主动回应广大退役军人的期待和合理诉求。三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强化“优者奖、优者先”的鲜明导向,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精准评价工作实绩,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组合拳。坚持公正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人岗相适,注重各层级各年龄段干部统筹使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职工日常管理,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干部队伍政策把握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服务中心大局。

  二、存在问题

  今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质量发展具备了一些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军地协同有效性待提升,部门间主动对接、地区间协调配合、军地间信息共享有待加强。二是基层队伍能力素质尚有短板,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多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流动性强,个别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标准不高、主动性不强、创造力弱化等现象。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退役军人事务局长会议工作部署,对照市委第十二届第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具体工作要求,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围绕更好发挥窗口作用、排头兵作用、挑大梁作用,扛起责任担当,在双拥工作、移交安置、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作用发挥等关键环节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奋力推动我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有新作为新贡献。

  一是要在弘扬传统中续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启动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召开双拥办主任暨拥军支前工作会议,持续开展支持部队建设工作,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和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完善军地互办实事机制,健全社会化拥军机制,积极配合部队完成备战打仗、战备演习、训练执勤等任务。

  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谋求新时代安置就业新亮点。全面贯彻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条例》,高标准落实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稳妥有序开展“直通车”安置、打分选岗等工作,提质提效完成好年度安置任务。严密组织军休干部(军士)、逐月领取退役金人员常态交接,聚焦推动退休职工和文职人员接收安置,打造军休党建、军休教育、军休作用新的品牌。进一步做实“戎归羊城”就业创业工程,创新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支持体系,引入开发更多优质岗位,及时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

  三是要在综合施策中激发新时代思政引领新动能。实施“思政引领”工程,持续开展培树典型工作,发挥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指导员队伍作用,加强退役军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弘扬英烈精神的教育基地作用,抓好讲解员队伍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良好风尚。深入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健全四级服务保障体系信访工作体系,持续强化群众工作能力,确保信访工作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便捷高效。

  四是要在精准高效中构建新时代服务保障新格局。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保障格局,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推动退役军人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各项优待政策落地落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发挥作用,推广优待定点医院共建经验,不断提高优待证含金量。继续做强做大老兵关爱基金。

  五是要在敢闯敢干中深挖新时代作用发挥新潜力。不断扩大“红棉老兵”志愿服务品牌效应,积极引导退役军人主动参与防洪救灾、国防教育、应急处突等重点工作,确保“红棉老兵”队伍成为一支反应灵敏、可堪重任、保障有力的公益行动“常备力量”。引导退役军人投身“百千万工程”,培树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典型,积极搭建“兵支书”赋能助力平台,强化政策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帮扶。探索“兵教师”选、训、考、聘、晋工作模式,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将国防教育深入教学实践中。